【资料图】
眼下正是菌包出芽的时节。在河北邢台临西县万和食用菌生产基地的菌棚里,工人们正在忙碌着为出芽的菌包开口。临西县万和食用菌生产基地负责人杨士忠介绍,再有十天左右的时间,他们基地立体栽培种植的10多亩白参菇就可以采摘了,预测亩均收益在7万元以上。
而在临西县修枣科村的蔬菜种植园,种植户们正在采收完头茬儿羊肚菌的大棚里浇催菇水,为二茬儿出菇做准备。“我们村种植的羊肚菌,每亩地的产量在1500斤以上,亩均收益7万多元,远销上海、北京、石家庄等全国各大中城市。”羊肚菌种植户修华说。
万合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杨士忠将自家西屋改造成菌菇工厂。占地600平方米的屋子里摆放了100多个立体架,每个架子5层,整齐地码放着3万个白参菇菌包。第一茬采摘了4000斤鲜菇,每斤收购价30元。
作为全国优质粮棉基地,临西县每年可产玉米芯、麸皮等各类农作物下脚料45万吨。九道菇、东苑、万合等食用菌生产企业使用的培养基料,就是由这些农作物下脚料混合而成。在现代农业中,这些下脚料以可再生资源的“身份”得以循环利用变废为宝。即使菌菇采收后,废弃培养基料中的农作物下脚料,也能经过处理后,用作燃料或者有机肥。也就是说,发展食用菌产业,推进农作物下脚料形成了“废弃物——资源——产品——废弃物——再生资源”的循环链条,实现农业产业大融合。
农作物下脚料的循环利用,还体现在菌菇废弃培养基料的处理上。“菌菇采收后,瓶子里的废弃基料也不会当作垃圾处理掉。我们会把这些基料烘干后作为燃料,放进生物质锅炉生成蒸汽,为菌菇生产提供热能。”河北光明九道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修振磊说,公司从未外购过燃料,废弃的基料也实现了物尽其用。农作物下脚料的循环利用,还带动形成农作物下脚料采购、运输、仓储等环节,在相关产业联动下,衍生出新的产业链条,带动全县近万家农户增收2亿余元。
目前,采取“龙头企业+专业合作社+基地”种植经营模式,临西县拥有食用菌龙头企业6家,通过实施金融扶持、技术指导、订单销售等利好举措,引导农民发展种植金针菇、鹿茸菇、草菇、白参菇等特色食用菌,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。(经济日报记者 王胜强)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