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上春城讯1月24日大年初三,石林县长湖镇阿着底村的姑娘小伙面对面、排对排,弹起大三弦、唱起彝家山歌,优美的旋律响彻阿诗玛的故乡。
2020年,阿着底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。如今,阿着底村紧扣“当标杆、作示范”的目标定位,坚持党建引领,着力打造以发展产业为主线、发展旅游为抓手、生态文明建设为助力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亮点的乡村振兴样板区。
(资料图片)
归雁返乡 助力乡村振兴
“玛诗寨子哟,生我的地方。美丽的玛诗,富饶的玛诗,养我的地方……”在彝族撒尼叙事诗中,高高的青松树长满山岗,翠竹掩映着彝家山寨,阿着底村美得如梦似幻。
20世纪90年代初,在这个曾经叫做 “干塘子”的彝族撒尼人村子,村民守着广袤的山林和土地,却只能填饱肚子,好不容易赶一趟街,只敢买点油盐酱醋,连水果糖也舍不得买一颗。
近年来,阿着底村贯彻“乡村振兴,人才先行”发展理念,落实“干部规划家乡行动”,充分挖掘人才要素,选优配强村党组织班子,形成“能人治村聚能环”,用人才激发地方经济发展活力。普春林是阿着底村党支部书记,正是被“聚能环”吸引,辞去工作,选择回到阿着底村施展个人才能。像普春林这样一批人的选择,打破了人才由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,加快构筑乡村振兴人才高地的进程。
近几年,长湖镇将阿着底村定为乡村振兴试点村,坚持把“美丽庭院”建设作为提升农村庭院环境的重要抓手,并通过以奖代补,采用补助美丽庭院打造30%占比资金方式,挖掘10户阿着底村“美丽庭院”建设带头人,以点带面,影响四邻,提升村民参与“美丽庭院”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形成传帮带的连片效应。此外,阿着底村还聘请云南大学教授李艾东为“名誉村长”,指导建设“美丽庭院”等乡村振兴工作。
阿着底村以开放的姿态,将党建作为人才振兴的红色引擎,高举“人才振兴火炬”,书写与人才“双向奔赴”的佳话。
发展乡村旅游 留住美好乡愁
海拔1900米以上、全年日照2000小时以上,加上较大的昼夜温差、土壤疏松、排水性好,这些自然优势使阿着底村成为高品质糖心苹果的“梦幻产地”。
阿着底村尝试跳出传统的玉米、烤烟种植模式,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资源优势,大力发展苹果、核桃、甜柿种植,着力打造“红富士”优质苹果品牌,发展种植优质苹果300余亩1万余株;种植甜柿760余亩、核桃2000余亩。
有了产业,阿着底村借助浓郁的彝族文化、秀丽的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,积极探索“彝家乐”经营模式,村内陆续开办玉花园、万宝园等多家农家乐,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。阿着底村充分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,积极探索“协会+绣品厂+会员”的市场化运作模式,大力发展彝家刺绣,并于2005年依托龙头企业,整合彝家刺绣资源,先后成立“阿着底民族刺绣产品开发协会”、普氏民族民间刺绣厂。协会现有会员7000余人,年产值最高时达1000万元,为农民增收和建设新彝村搭建平台。此外,阿着底村还建设观光农业生态园及入村柏油路景观道路;规范民居建设,建立阿诗玛故居旅游休闲风情园。2013年,阿着底村大力推进阿着底都市农庄项目建设,在原有民居基础上改扩建集餐饮、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服务中心,并以民族文化博物馆、阿诗玛故居和民族文化传习馆等配套设施为主体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。
池水碧波荡漾、鲜花娇艳欲滴、绿树亭亭如盖……如今的阿着底村正在一步步变美变好更宜居,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,也正在把“在家的人不愿走,在外的人想回家”的乡村振兴梦照进现实。
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:任翊翔
实习生:张庆圆
责编:吴晨萍
编审:刘莹
终审:周健军
关键词: 石林彝族自治县